此前一直在網上看到電影《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的預告片,很受觸動,于是心里一直惦記著要看。到了國慶假期,未出去玩也未回老家的我,終于得以得償所愿。
在兩次觀影前,我做好準備帶上了紙巾,果然最后都派上了用場。《長津湖》中,志愿軍第9兵團的戰士們從南方奔赴沙場,可面對的卻是冰天雪地,有些擔任穿插伏擊任務的戰士在敵人還未到來前,就被酷寒天氣凍成了冰雕!《我和我的父輩》分為四個章節,從抗戰革命、新中國建設、改革開放時期再到未來不遠處的美好生活,講述了一代一代人的奮斗拼搏,告知我們要珍惜當下。
《長津湖》中印象最深的一處是在感恩節時,隨著鏡頭的推進,敵軍正在排隊領取食物,色香味俱全的火雞、新鮮的蔬果、熱騰騰的薯條雞腿……畫面一轉,志愿軍正啃著冰冷的凍土豆,新兵伍萬里還咬掉了一顆牙。我們現在無法想象,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戰士們是如何取得勝利果實的。我想必定靠的是他們的一種信念、一種意志。他們那股子無懼無畏的意志,正如梅生的那句話:“這場仗如果我們不打,就是我們的下一代要打。”是的,志愿軍將士拼盡一切的昨天,只為我們每個人的今天。
《我和我的父輩》的前兩個章節《乘風》《詩》,給我的感觸是最深刻的。《乘風》里,抗戰騎兵團團長馬仁興明知下令發射信號彈會將大股敵軍引到兒子馬乘風的方向,但為了更多群眾,他含淚下達了這項指令。而《詩》里,黃軒飾演的父親,是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負責研究火箭推進劑的人。為找出屢屢失敗的原因,他竟選擇了現場親眼觀測的方式,而后犧牲。兒子只知道父親是個詩人,而這個“父親”、上一個父親都已在同樣的使命中逝去。《詩》從“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背后的故事出發,描繪了一幅新中國航天工作者將青春和生命獻給國防科技事業的群像。那些前赴后繼的無名英雄們,我們可能永遠不知道他們的名字。
為何感觸頗深?我想和劇情有關,也可能更多的是小時候常聽爺爺輩的人講起那個年代故事的原因吧。老一輩的人總是提起,戰爭時期吃不飽、穿不暖,一遇到掃蕩,城里的人跑到鎮上躲著,鎮上的人跑到農村躲著,農村的人跑到山上去躲著;80年代初還時常停電,蠟燭、煤油燈常備,自行車、電視機都很稀奇,等等。哪怕故事不斷地重復,我總是不厭其煩地聽著,也聽不膩。他們也會說,你們現在的時代好,比他們那代更加幸福,只要努力必定一代比一代好。
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涌現過多少英雄人物、仁人志士。可能很多國外的人無法理解我們這種代代相傳的情懷,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不禁聯想起新冠疫情發生之時,武漢一夜之間封城,決心之堅、行動之快、民心之齊,可能是外國人永遠無法理解的。而旋即,無數醫護支援武漢,無數建設者星夜武漢,無數志愿者奔忙武漢,無數物資運向武漢,普通大眾也都在做著“居家不聚集”這樣一件看似平凡實則偉大的事——外國人可能永遠無法理解,而我卻淚如泉涌。
電影結束時,我一直都在等待著彩蛋,等啊等,最后沒能等到。打開網上影評,有人說:“走出電影院,看到外面燈火闌珊,高樓林立,熱鬧非凡,想來便是最好的彩蛋。”也有人說:“真的晚上看完電影出來,到處都是紅旗,大街上人來人往,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真的好感嘆!”頓時釋然。
或許這就是我等的彩蛋,也是需要我們每個人繼續用雙手締造的彩蛋——老有所依,少有所教,接續奮斗,幸福安樂。何其有幸,與身邊的你我同生華夏!
作者:審計部 張咪